作为数字化的央行货币,央行数字货币(CBDC)同时具备作为支付工具和结算资产,以及作为基础设施的双重属性。前者将打破存款和现金之间泾渭分明的界限,后者将为平台经济和分布式金融交易的发展提供标准。
从全球CBDC的进展来看,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基于不同动机,都在积极推进CBDC的开发和研究。CBDC的出现将推动全球支付体系向扁平化架构发展,有效解决双边代理行模式下的支付链过长问题,但也面临着主权让渡、货币衔接和制度协调等方面的约束条件。虽然CBDC的发展可能带来支付体系的变革,但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更多取决于各国的相对经济实力、金融市场发展和制度开放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应过度夸大CBDC的作用。
与此同时,也需要关注CBDC可能带来的溢出和溢回效应以及货币替代问题等。为使CBDC更好地实现其政策目标,一方面需要着力推进公私部门的合作以形成有效、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国家之间的通力合作以提升全球CBDC的互操作性,逐步推进全球支付网络的形成,避免全球支付体系的碎片化和数字鸿沟的出现。
——何东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成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货币及资本市场部副主任
* 本文为作者在2023年4月27日的浦山讲坛“数字货币与国际支付体系的演进”上所做的主题演讲,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CF40及作者所在机构立场。
数字货币与国际支付体系的演进
文 | 何东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创造新形式的货币、支付工具、服务提供商和网络,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影响将十分深远。当前,我们看到的只是雏形,五年、十年之后,我们的金融体系,至少支付体系,将发生深刻变化。
央行数字货币的特征
对数字货币具体特征的探讨可以从货币和支付工具的定义出发。现代金融体系是在基础货币上建立的一个非常复杂的多层次体系,基础货币之上是以商业银行存款形式存在的广义货币。以广义存款为基础,可以发展出支付体系和金融市场,而支付体系反过来为金融体系提供强大的支撑。整个金融体系可以被视为一座金字塔,其顶端为央行货币。央行货币是现代金融体系中安全性和流动性最高的最终极的支付工具和结算资产。
当前,央行货币主要有两种形态,一是通货,二是存款准备金。前者基本形态为现金、纸币和硬币;后者是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是进行最后的清算和结算的资产,二者都是央行的负债,存在一对一的兑换关系。
不过,两种货币形态的特征存在较大区别。在面对面的交易中,现金是非常高效的结算工具,能够实现同时同地的及时结算。相比之下,通过信用卡、支票等交易方式的支付则需要借助商业银行的存款转账,其背后存在一系列清算和结算的过程。但是,现金结算的局限性在于交易双方必须同时同地,这种物理限制意味着现金无法用于远程交易,如异地或跨境支付。当付款人和收款人在两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区时,现金支付无法使用,只能通过银行在不同币种之间进行转账来实现交易。
为了实现这种复杂的结算和清算,需要通过一系列制度和法律保障建立起支付体系。支付体系既包括基本规则,也包括基础设施。支付体系的软基建概念可类比于铁路等硬基建概念。参照铁路系统的轨道标准,支付体系等软基建也需要设立相应标准,譬如促进跨时区的规则对接等。这一系列的制度建设是进行跨境支付的保证。不过,当前以双边代理行关系为基础的跨境支付仍面临着较多痛点。
在了解现代金融体系中货币种类和支付工具定义的基础上,可以基于货币属性和支付工具对数字货币进行分类。
在这种分类下,加密资产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货币。一方面,它并不能充当一般等价物、作为计价工具,更不能作为通货(currency)。通货由国家信用背书,与国家主权密切相关,所以私人部门发行的加密资产或虚拟货币不会是真正意义上的货币。
另一方面,在没有存款保险、最后贷款人等制度保障和充分监管等前提下,私人部门的数字货币难以保持稳定的币值,这也使其难以承担计价、流通和交易等法币功能。
央行数字货币(CBDC)则不同,它既是一个与通货具有同等法律地位的货币,同时也是一种支付工具,甚至还是支付系统,因为央行数字货币诞生和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有与之配套的基础设施。也就是说,央行数字货币具备双重属性,它既可以被看作像硬币一样的支付结算工具,也可以被视为一个复杂的基础设施体系,为现代数字化的金融体系提供标准和基础性功能。
作为数字时代的支付工具和结算资产,央行数字货币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可以成为现金和存款合一的光谱(A spectrum of “cash-like” and “deposit-like” features)。传统的现金和商业银行存款之间存在着明确的区分,二者相当于“0”和“1”,泾渭分明;但央行数字货币可以既像现金又像存款,有较高的设计灵活性。
作为现金时,央行数字货币是数字化的现金(digital cash),可以不受物理条件的限制,实现类似于现金的点对点支付,发挥及时结算的功能。当需要进行大额支付时,央行数字货币也可以像存款一样进行转账,安全地实现批发支付。
此外,央行数字货币可以全天候运作,不必受到各国不同的支付体系、不同时区的限制。同时,央行数字货币能够在离线时也保持可使用状态,特别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或者岛屿国家网络状态不稳定的情况下。另外,央行数字货币一个值得期待的发展方向是可编程性,这个特性可以使其成为物联网时代的一个支付结算无缝链接的工具。
总之,央行数字货币不仅仅是一种电子支付手段,其将成为未来数字时代经济的货币基础。尽管目前只是雏形,但我们可以期待它在今后发挥更为基础的作用。
作为基础设施,央行数字货币能够为平台经济和分布式金融交易的发展提供标准,进而为私人部门的金融创新提供规范。譬如在硬基建领域,欧洲通过统一铁轨标准,实现了跨境铁路之间顺畅的互联互通。在金融领域,央行数字货币的发展也将为全球支付体系的统一提供机会。可以期待的是,央行数字货币的出现将推动跨境支付架构实现类似于现代通信体系的变革,从蜗牛邮件(snail mail)时代步入电子邮件(E-mail)时代。
此外,央行数字货币与电子支付之间存在着显著区别。虽然诸如中国、印度和瑞典等国家的电子支付系统已经十分发达,但这些国家也在积极探索央行数字货币。这是因为央行数字货币有其独特的功能:
第一,相较电子货币,央行数字货币具有货币锚的作用,这也是保证货币体系稳定的重要基础。
第二,相较电子货币,央行数字货币不需要基于商业银行账户而存在。这也使得央行数字货币在兼顾电子支付便捷性优势的同时,降低了非现金的持有门槛,特别是对于没有境内银行账户的外籍人士而言。对于无银行账户人口占比较大的国家,央行数字货币的推广则具有更加显而易见的普惠意义。
第三,统一的央行数字货币对于促进私人部门竞争也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对全球发展的观察与需要继续探讨的问题
目前,全球范围内有一百多家央行都在积极探索央行数字货币,各地发展态势略有差异。从全球范围来看,虽然发展阶段和基础设施的差异会对各国发展央行数字货币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数字技术为发展中国家带来新的机会,特别是解决在传统金融体系下难以克服的问题。许多非洲国家尽管自身金融体系较为落后,但在探索央行数字货币方面也较为积极主动。
首先是部分岛屿或临海国家,包括加勒比海地区的巴哈马、牙买加等。这些国家推出央行数字货币的出发点比较明显且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具体可概括为三点原因:一是这些地区容易受到飓风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二是政府向各个岛屿上的居民发放现金十分困难,三是当地私营部门的电子支付手段十分有限。因此,政府倾向于使用比较前沿的数字技术来发展央行数字货币。
不过,这些国家在快速推出央行数字货币的同时,配套工作不足,导致出现实际采用率较低、民众对新产品认识不足等问题。因此,这些国家采取了很多措施来增强公众对数字货币的认知度,在提供配套服务方面也开展了很多工作。
其次是主要的新兴市场国家,如巴西、中国和印度等。巴西的视角是从去中心化的金融交易架构出发,旨在发挥央行数字货币的底层基建作用。中国在移动支付和私人支付工具十分发达的背景下,期待通过发行数字人民币以实现维系法币作用、促进金融和支付领域的竞争等目标。印度关注的重点是如何让数字货币成为现金替代物。印度虽然数字化程度很高,但现金的使用仍然较为普遍,特别是在农村地区,而现金的发放和管理成本仍然非常高。
再次是发达国家,如英国、欧洲国家等。2023年2月,英格兰央行和英国财政部在联合发布的咨询文件《数字英镑:面向家庭和企业的一种新的货币形式》中,作出了一项重要判断,即未来很可能需要数字英镑(“a digital pound will be needed in the future”)。
之所以作出该表态存在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法定货币的地位是央行在数字化时代保持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重要保证。在现代金融体系中,最终的结算通过央行货币转账得以实现,最终的定价则由央行负债定义的一般等价物借以衡量。如果没有一般等价物作为计价单位(unit of account),经济活动将难以进行。
法币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为现代经济和金融体系提供唯一、单一和统一的度量衡。如果让私人发行的各种结算资产取代了法币,那么不统一的度量衡将扰乱经济。因此,在数字时代,央行仍然需要维护法币作为最终结算资产和提供统一度量衡的基本功能。
另一方面,英格兰银行认为,在数字化金融体系中,推动数字英镑也有利于鼓励创新和维护充分竞争。
最后是国际金融组织,以国际清算银行为典型。目前,国际清算银行创新中心在跨境方面正走在前列,并已进行了很多积极的试验。其中包括由国际清算银行香港创新中心主导,中国人民银行数字研究所、泰国央行、香港金融管理局和阿联酋央行共同参与的多边货币桥项目(Multi-CBDC Bridge,mBridge),目前进展良好。
基于对各国央行数字货币进展的观察,我认为还有一些需要继续讨论的问题。
第一,如何界定CBDC的最佳采用程度?如何定义央行数字货币成功与否?数字时代的货币基础究竟应该达到什么样使用程度,才能实现相应的货币政策目标?这些问题目前在理论上仍没有答案,有待进一步讨论。
第二,如何探索CBDC可持续商业模式,以确保用户和商家都能低成本使用?该问题涉及到央行和运营商之间的分工合作模式问题,可参考硬基建的思路。比如在轨道交通领域,政府部门会通过特许经营、公私合作(PPP)等方式,与私人部门的运营商在建设、运营等环节形成分工与合作,进而实现双方都能接受的可持续商业运作。目前,很多国家在支付体系领域也在探索类似的方向。
第三,如何高效、安全地共享与CBDC使用相关的数据,以实现促进普惠金融和保障个人隐私之间的平衡?数字时代,许多数据的使用都有经济价值,可以在普惠金融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但与此同时政府也需要为消费者提供足够的隐私保护。
第四,如何实现全球CBDC之间的互操作性?互操作性是跨境支付变得高效的基础,要做到这一点,需要解决跨境支付面临的痛点。
全球跨境支付的发展格局和演变路径
当前,跨境支付存在着费用昂贵、缓慢和不透明等痛点。具体来说,跨境汇款的时间较长、成本不低,例如,南非若向中国进行200美元左右的小额汇款,需要支付约15%的成本。
从图1的上图可以看到,2022年一季度,全球跨境汇款的平均成本约为6%。根据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至2030年,移民汇款的交易成本必须降至3%以下,汇款费率高于5%的汇款通道(corridor cost)应逐步取消。从图1的下图可以看到,仍有相当多欠发达国家的汇款成本都在10%以上,要将成本削减至5%甚至3%以下,时间紧迫,任务艰巨。
图1 全球、各地区和低收入国家
200美元跨境汇款的成本
跨境支付的高成本反映了双边代理行模式下支付链过长的问题。当前,跨境支付基本的实现模式是在各国垂直的银行体系之间建立起双边联系,即通过双边的代理行来进行跨境支付。
比如,假设身处地级或县级地区的家长要给海外留学的子女汇款,而当地的商业银行与国外银行之间不存在代理行关系,这就需要当地银行通过一线城市大型商业银行与国外银行之间的代理行关系层层汇款,最终到达汇款方子女的国外账户。
图2 全球跨境支付体系的演变:
从双边代理行模式到多边数字货币交易平台
数字时代的跨境支付将形成一个扁平化体系。在乌托邦式的理想情景下,全球支付将在统一的网络中进行。但现实中,全球要形成统一的跨境支付网络,不仅涉及主权问题,还涉及技术问题,譬如各国在货币、法律体系等方面的制度差异都将加剧落地难度。尽管受到如此多的限制,我们仍然可以期待全球支付网络的构建带来的积极作用。无论是在现有国际支付体系基础上的演进,还是对现有方案的替代,都会是一种良性互动。
从迄今为止在各地进行的CBDC实验项目来看,类似于多边货币桥的平台在技术上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一是规则和流程的自动化降低了合规成本,二是点对点交易消除了对代理行支付链的需求,三是单一共同账户上的付款记录保证了货币持有量的实时可见性。此外,这类平台也为货币政策、跨境资本流动管理等政策需求提供了技术可行性,譬如其允许监管部门可以监控本币在管辖区外的流动,也可以对限制进行编程等。
不过,此类平台在市场设计、政策和法律等方面还面临一些挑战,比如如何为平台提供充足的外汇流动性、如何促进平台与传统外汇市场之间的兼容性、如何在多国参与的情况下实现法律管制方面的统一协调,以及如何保证平台和传统支付体系之间的互通性等。
央行数字货币发展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含义
虽然央行数字货币的发展带来全球支付体系的变革,但其对国际货币体系演变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或者说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国际货币不仅是支付手段,也是储备手段。国际货币的驱动因素十分复杂,它反映了一国的综合能力和开放程度,譬如该国的经济体量、与世界经济的连接程度、货币使用的网络效应等。数字货币的兴起虽然在边际上可以起到促进作用,但不能夸大其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
就单个国家而言,其货币要发展为全方位的国际货币,需要依靠资本项目的高程度开放,以及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在岸金融市场支撑。因此,对于潜在的替代货币国而言,既要积极拥抱技术带来的可能性,同时也要意识到制度改革和金融市场的发展或许更为关键。
理论上看,央行数字货币主导的国际支付体系可能存在两种演变路径。在一种情形下,美国可充分利用数字货币技术,巩固美元一家独大的地位。在另一种情形下,以央行数字货币为主导的全球支付网络形成之后,货币之间的转换成本大大降低,(潜在的)替代货币或新的支付平台将快速占据一定份额。就像谷歌之类的大型互联网公司的地位看似很巩固,但新技术的出现会使其地位产生一定的动摇,能否维持地位取决于其对技术的利用。就目前来看,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此外,也需要关注更加多级和碎片化的货币格局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伴随着央行数字货币的发展,全球跨境支付也将日趋高效,但资本跨国流动的波动性也逐渐加大,并随之产生更多的溢出和溢回效应。
其中,溢回效应对母国货币政策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金融市场深度和广度。如果市场流动性比较高,则溢回效应的影响相对较小,反之亦然。对于部分国家而言,如果外币较为容易获得,还可能会产生货币替代和挤兑风险。因此,各国之间在互操作性方面加强数字货币合作,有助于应对相应风险。
总之,央行数字货币有可能让中央银行在数字时代更好地实现其政策目标,但是设计央行数字货币时的选择对于实现其潜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我们仅处于初级摸索阶段,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很多,唯一受限的是我们的想象力。就像2007年苹果推出初代iPhone时,应用程序只有数十个,但如今其已经发展出了上百万个应用程序。同理,数字货币时代的新发展同样值得期待,只是我们现在还无法想象。
未来推进数字货币的进程,应重点关注两个的推进方向。第一,有效促进政府和私人部门之间的合作。私人部门更善于创新,要充分利用私人部门的创新给新基建的发展提供动力,以形成有效、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并达到央行数字货币适度采用的目标。
第二,加强国际合作和互操作性,以避免支付体系碎片化和数字鸿沟的出现。在形成统一的全球支付网络之前,跨境支付的格局将处于持续变化的状态中。加强国际合作和互操作性有助于应对相关风险。一方面,各国应在尊重国际法体系、遵守国际公约的前提下,通力合作实现技术上的可行性,建立统一的全球支付体系,促进货币和金融稳定;另一方面,国际社会也应防止数字鸿沟的出现,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强技术能力,有效促进人类福祉。